截至2023年3月末,我市市场主体数量为301378户,完成一季度市场主体培育省定目标,实现开门红。
一、基本情况
(一)总量情况
截至2023年3月末,全市市场主体总量301378户,排名全省第4,同比增长4.69%。注册资本(金)总额35593326.20万元,同比增长7.98%。市场主体数量和注册资本(金)再创新高。市场主体总量增速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,但差距已经缩至不到1个百分点。
三类市场主体总量分布情况为:
1、企业:实有47225户,同比增长6.31%;注册资本(金)32123746.74万元,同比增长8.34%。
其中:国有、集体及其控股企业4356户,同比增长7.39%;注册资本(金)7584189.91万元,同比增长15.93%。
私营企业42522户,同比增长6.35%;注册资本(金)23547974.22万元,同比增长6.32%。
外商投资企业347户,同比增长2.69%;注册资本(金)152551.17万元,同比增长3.22%。
2、个体工商户:实有245990户,同比增长4.53%;注册资本(金)2488969.91万元,同比增长6.91%。
3、农民专业合作社:实有8163户,同比增长0%;注册资本(金)980609.55,同比降低0.36%。
(二)新增情况
2023年一季度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692户,同比增长为-18.06%。近三年来,我市新增市场主体一季度增速均低于全省平均值。新登记注册资本总额917346.75万元,同比增长40.97%。
全市三类市场主体的新登记情况如下:
1、企业:新登记1363户,同比增长-3.26%;新登记注册资本(金)842738.62万元,同比增长51.46%。
其中: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86户,同比增长11.68%;新登记注册资本(金)117864.47万元,同比增长55.62%。
私营企业1272户,同比增长-4.43%;新登记注册资本(金)713428.31万元,同比增长49.03%。
外商投资企业5户,同比增长400%;新登记注册资本(金)1760.90万美元,同比增长486.96%。
2、个体工商户:新登记5285户,同比增长-21.25%;新登记注册资本(金)69019.14万元,同比增长-21.51%。
3、农民专业合作社:新登记44户,同比增长-6.38%;新登记注册资本(金)5588.98万元,同比增长-12.24%。
2023年一季度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情况一览表 | ||||
市场主体类型 | 总量(户) | 占比 | 增加值(户) | 同比增长 |
合计 | 6692 | —— | -1475 | -18.06% |
一、企业 | 1363 | 20.36% | -46 | -3.26% |
其中:国有、集体及其控股企业 | 86 | 1.28% | 9 | 11.68% |
私营企业 | 1272 | 19.00% | -59 | -4.43% |
外商投资企业 | 5 | 0.07% | 4 | 400% |
二、个体工商户 | 5285 | 78.97% | -1426 | -21.25% |
三、农民专业合作社 | 44 | 0.65% | -3 | -6.38% |
(三)减量情况
2023年一季度全市退出市场主体3637户,同比增长-18.40%,低于全省11.25个百分点。近三年全省市场主体退出增速呈下降趋势,2021年一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我市退出市场主体增速均高于省平均水平。与去年同期相比,今年一季度退出市场的主体减少820户,保市场主体工作初见成效。
二、发展特点
(一)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万户。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,我市稳扎稳打,积极落实各类助企纾困政策,市场主体总量接连攀升,一季度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万大关,稳居全省第四位。
(二)注册资本(金)增幅较大,创业活力大幅提升。今年一季度,我市新注册市场主体注册资本(金)达917346.75万元,同比增长40.97%。2022年一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为650697.18万元,同比增长为-7.10%。今年一季度注册资本增速高于去年同期近50个百分点。
(三)第二产业增速居首,产业结构日趋优化。截至2023年3月末,我市实有第一产业市场主体20849户,同比增长6.56%;第二产业市场主体32276户,同比增长8.0%;第三产业市场主体248253户,同比增长4.09%。三次产业结构为:6.92:10.71:82.37。
(四)新兴行业发展速度高于传统行业。截至2023年3末,全市各类行业中数量排名前5位的行业别为:批发和零售业占总量42.36%,同比增长1.80%;居民服务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总量的13.44%,同比增长-0.18%;农、林、牧、渔业占总量的7.93%,同比增长6.44%;住宿和餐饮业占总量的8.44%,同比增长3.54%;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占总量的6.83%,同比增长17.77%。增速排名前五的是: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速为27.27%;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增速为23.02%;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速为18.42%;交通、仓储和邮政业增速为17.77%;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速为12.41%。
三、存在问题
(一)新增市场主体增速下降较快。2023年1-4月末,我市新增市场主体增速为-6.82%,2022年同期新增增速为2.92%。2021年同期新增增速为7.99%,新增增速三年呈连续下降趋势。
(二)个体工商户发展进入缓慢期。近三年1-4月,我市新增个体工商户增速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(三)各县(市)区市场主体发展不平衡。截至2023年4月末,我市市场主体存量较大的县(市)区是凌源55565户、双塔54291户、北票市50702户,建平47045户,存量较小的是喀左34640户、朝阳县33931户、龙城25735户。凌源市市场主体比龙城区市场主体数量多近3万户。
四、建议
(一)制定出台《朝阳市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》。通过持续加大招商引资、支持市场主体融资信贷、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、充分利用税费优惠等各类政策措施,各部门通力协作,支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。
(二)大力支持个体工商户培育发展。积极贯彻落实《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》,统筹推进培育个体工商户三年行动,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。
(三)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、加大助企纾困解难工作力度。积极贯彻落实《辽宁省进一步稳经济若干政策举措》等各类扶持政策,确保贯彻到位。
(四)加大无证无照查处力度。按照“疏导一批、规范一批、整改一批、查处一批”的原则,坚持源头治理、疏堵结合,推进协同监管,强化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查处力度。